盘锦人大信息网欢迎您!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盘锦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议 >第十一次常委会议

关于盘锦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期评估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年3月26日在盘锦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市人大常委会将在今年3月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市人大财经委为了配合常委会审议,提前开展了全市“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的调研工作,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召开座谈会。现将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从中期评估结果看,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三年来,总体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上下面对经济下行、风险隐患加大等多重压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振兴实体经济为重点,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强化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进步,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选择评估指标总计30项,根据2016、2017、2018年三年数据,达到预期的指标有22项,占比为73%,未达到预期的8项,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基本实现“进程过半、目标任务过半”。“十三五”开局以来,我市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是约束性指标基本按照序时进度完成。17项约束性指标中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自然湿地面积、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14项指标达到预期。由于基期数据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性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等3项指标未达到预期。二是预期性指标总体按照序时进度完成。13项预期性指标中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个指标达到预期。但受经济下行和做实数据等多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恢复性特征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未达到预期。尽管如此,全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在全省仍实现总量提升、位次前移,奠定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十三五”以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产业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9.6:53.5:36.9优化为2018年的11.1:50.6:41.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4.9个百分点。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辽河油田保持千万吨稳产,华锦集团、辽河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北燃公司、浩业化工、瑞德化工等一批民营投资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实现落地开工。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养老家政服务业模式不断创新,房地产业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超过百万吨。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步伐不断加快。

(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三年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等高效审批服务制度。开展“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改革,营商环境得到全面优化。积极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在全省率先组建“1+6+2”国有企业集团,实现市场化运营。高标准完成市级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开发区整治任务,政府机构效率有效提升。开展政策先行先试,三年间盘锦先后获批成为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个试点示范。

“十三五”实施以来,盘锦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三年间累计实施项目579个,开工项目306个,竣工项目358个,累计完成投资1596亿元。农业方面,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深度实施;工业方面,实施了联成化学、宝来轻烃综合利用、忠旺铝材等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完成了北沥公司40万吨馏分油加氢等一批技改项目,进一步延伸了石化产业链条;服务业方面,辽东湾临港物流园区等3个省级物流园区不断壮大,含章湖、万达广场等项目投入运营,丰富了盘锦服务业发展业态;高新技术方面,陆海研究院智能装备、中蓝电子手机摄像头等项目有效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浩业化工高分子材料等5个项目成功纳入东北振兴三年滚动计划。

(四)开发合作格局不断扩大,临海临港优势释放。深入实施全面开放战略,盘锦被纳入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第三个核心引领区,辽东湾新区纳入辽宁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区,全面复制国家、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盘锦市与无锡市对口合作不断深入,盘锦营口协同发展步伐加快。盘锦港跻身国家一类口岸,建成保税物流中心成,港口通过能力达到7000万吨。“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

(五)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公路密度达到97.8公里/百平方公里,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8.3%。“多城联创”成果丰硕,盘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获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深入推进蓝天工程,综合开展能源结构调整、小锅炉和黄标车淘汰等工作,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于全省前列。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河长制全面落实,滨海湿地生态加快恢复。

(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省前列。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6%,贫困人口保持动态为零。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在实现全市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建成四大远程会诊中心和四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全省最高,镇村两级综合文化中心全面建成。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虽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制约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从产业看,产业结构整体偏重,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与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相比,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物流、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平均增速。民营经济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大型民企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中小型、创新型企业竞争力仍较为薄弱。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动力培育不足。二是从区域看,盘山、辽东湾新区经济发展较快,其他地区相对滞后,经济的“短板”问题仍很突出,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二)开放合作有待进一步加速。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外贸出口结构单一,出口产品主要以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农产品三大类为主,且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对外开放通道还存在瓶颈制约,港口能力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高新技术产业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3%,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度还很小。企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研发机构数量少,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的拉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十三五”后,受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招商引资压力不断加大,招商落地项目减少,特别是体量大、牵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加之我市多数企业可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空间已很小,造成目前全市项目储备不足,投资增长的持续性不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减弱。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要素保障压力较大,优化营商环境仍需加大力度。

(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依然艰巨。一是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风险压力较大。我市系统内的债务置换逐步完成,但系统外债务到期还本付息压力越来越大,防范和化解政府失信风险的压力巨大。二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实体企业债务违约、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等金融风险凸显。三是养老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突出。

三、“十三五”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十三五”规划实施面临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向既定目标加快迈进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破解“四个短板”、推动“六项重点工作”新要求,为我市“十三五”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总遵循、总指导。“十三五”后半期,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提升品质、提高效率、优化结构的关键阶段,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基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好要素保障,做稳做实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精做细第三产业。要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落实“链长制”,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两大工程提升产业链水平。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内部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促进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传统消费提质扩容,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转变,抓好产业链项目、企业的服务保障工作,协调帮助各类企业、项目解决生产建设中存在问题,当前应全力做好兵器项目、LNG项目、10万吨级航道工程和阜盘铁路等事关盘锦发展大局项目的协调推进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全面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瞄准企业重大技术升级项目、世界500强区域战略布局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开展精准招商,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推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密切关注企业运行状态,着力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经营成本上升、用工紧缺等实际问题。不断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着力构建高质量的体制机制。围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抓好“办事难”、“最多跑一次”等商事制度改革。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坚决取缔乱收费,努力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确保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市建设取得实效。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行业和领域,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信心。做好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农垦改革、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全域都市化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要加大全域、全领域开放意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格局,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蒙古国、新疆和沈阳经济区城市群出海通道建设。要紧抓与无锡对口合作和辽宁沿海六市协同发展计划机遇,拓展城市合作领域,努力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培育创新人才,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从体制、机制、法治、文化、营商环境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结合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清理工作,全面治理“散乱污”企业。加快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退出和“小开荒”、看护房等违法问题整改。全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落实“一河一策”治理措施,有效改善河流水质。强化对石化、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管控,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多城联创”,推动“智慧城市”和网上盘锦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持续打造平安盘锦。

(五)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标本兼治,防范和化解金融及政府债务、企业杠杆率过高、养老金支付等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继续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风险排查和风险处置。建立政府债务管理的绩效考核、约谈问责、责任追究机制,落实好政府债务化解三年行动方案。积极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坚持“一企一策”降低企业杠杆率,大力发展股权融资。重点防范养老保险收支风险,做大养老保险风险基金,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突出抓好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加快提升就业质量,大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持之以恒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解决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支持公共交通、集中供热、5G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关于2018年度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 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 关于接受王晨辞去盘锦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职务的决定...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盘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建议使用IE7.0,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6020666号-1    联系电话:0427-2824960